查看原文
其他

移动互联网“大开放”之死

曾响铃 CSDN 2019-02-22

标榜“大开放”的移动互联网,真开放的也许只剩下搜索了……

作者 | 曾响铃
本文经授权转自科技向令说(ID: xiangling0815)

一边,是搭载春晚快车的百度 APP 春节红包活动烧红半边天;另一边,对百度搜索的指责《百度已死?》余波仍在,时隔多日后网络仍可见针对性评论的文章,大众仍有一定不满情绪。

诚然,外界的不少评论,尤其是权威网媒对搜索出现的某些状况提出的看法算得上中肯,他们多数指责百度的做法不够开放共享,没有尽到搜索“应尽的责任”、实现互联互通。

不过,换个角度看当下移动互联网环境里的搜索,对百度的评价可能需要做某些调整。因为,某种程度上,人人都在殷切期望的移动互联网开放共享、互联互通,搜索可能是市面上唯一的践行者,尽管它还有着改进的空间。


搜索天然的开放特质从未改变,“规则”坏不了大事


民间对搜索看热闹式的奚落,从移动互联网浪潮兴起时就开始了。

自从所有人都意识到移动互联网不是 PC 互联网的“移动化”后,APP 们纷纷抢占自己的入口、绕开搜索引擎,彼时的百度在众人心中显得有些落寞。的确,相对于 PC 时代搜索独霸互联网信息入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许多需求被 APP 各自切走,搜索的统治力下降。

对普通用户来说,APP 使得服务变得直达,点击手机里的 APP 就能进入。但是,反过来看,这种移动互联网更像是被分成了一个个流量的抽屉,各有自己的一块,用户们想要什么,就得对应去打开那个抽屉。

问题在于,抽屉之间很难存在流量共享,除非同属一个所有者。过去,用户那种一个窗口想去哪就去哪、无限自由的 PC 互联网玩法反而失落掉了。

放眼望去,移动互联网乌泱泱全是各种各样的“入口”,琳琅满目,但内在却是更为封闭的现实。

反倒是 PC 互联网的“遗民”搜索,到了移动互联网变成了唯一天然的开放共享平台。用户还是可以搜索到任何想要的资讯、APP,它从不排斥、也不封禁其他产品,包括同类的搜索产品,只要你的产品或站点具备一定参数要求即可。

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标榜“大开放”时代的移动互联网,搜索却可能是剩下的唯一在做“真开放”的产品形态了。

这种开放共享,在行业玩家的践行下,还在往前推进。

2018 年,百度正式上线“智能小程序”,外界普遍的解读是将之与微信、支付宝的小程序对比,认为这是百度 APP 作为超级 APP 的正名行动。

这固然没错,但事实上,搜索平台做小程序恰恰也是过去那种开放共享的进一步深化:以往的搜索,只是针对信息检索的“内容”开放共享,解决用户在网上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找个新闻、学个知识点),现在,小程序的出现,意味着百度开始尝试进行“实现”层面的开放共享,解决那些在检索之外需要额外实现的服务问题(例如检索旅游套餐,同时还需要预订)。

“内容”+“实现”两个层面的开放,让百度的搜索形成了闭环,把用户关于搜索的所有需求一网打尽。这是移动互联网给予搜索的重要机会,也是搜索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开放共享的动作——百度的智能小程序本身就相对微信、支付宝更为开放,除了合作伙伴开放,甚至支持小程序本身的跨平台移植。

总而言之,搜索“开放”的本质从未发生变化,百度的问题在于开放基础上设定的搜索规则。

作为曾经和当下的巨头,百度围绕搜索进行的开放共享动作越来越多,其生态涵盖信息流、短视频、小程序、金融、生活服务等一系列产品。“百度系”产品本身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搜索“标的”,稍稍利用规则突出自家产品,把开放共享导向“自认为”更好的目标(百家号的内容质量建设近年来投入了大量资源,如与人民日报就有过合作,这可能给予了百度某种自信),从百度的角度看并非无法理解。

只不过,对众人而言,尽管百家号内容在这次事件中只占 10% 的比例,但“从未有过”的经验,让这种规则设置显得过分突出百度自己了。

这种规则的设定,是百度执行层面的运营失误,且可以轻而易举纠正,从不影响搜索的开放共享大格局。


人人都抓入口、无人来填搜索的坑,大封闭时代可能就在眼前


如果所有人都去抓“入口”,搜索这种形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彻底消亡,其带来的可能会是一个大封闭时代。

在搜索盛行时,用户是自由的,有个统一的名字“网民”,没有差异的身份,恰恰是自由、开放互联网精神的体现。

现在,不知不觉中,“网民”这个概念正在消亡,某某 APP 用户的说法成为主流。人们可以是抖音、快手用户,就是不再是“网民”了。APP 们把用户划分了群类,如同阶级一般互怼,产品之间沟壑纵横,每个人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去强调“隔离”。

用户就这样被圈住和定义,所谓的开放共享其实早早开始消失。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变成了所有人都可以使用 X 产品,而不是所有产品为所有人自由开放——这恰恰是搜索在做的。

搜索不存在的话,移动互联网可能就成了一个表面繁荣多样化、内在封闭的大封闭时代。

更进一步说,失去搜索,剥离“一搜就到”的使用习惯,把人赶入一个个入口后边的“抽屉”,强行划分属于产品自己的用户属性、阶级,这可能才是最大的不正义。

百度 APP 目前积累的用户量高达 7 亿,日活超过 1.5 亿,仍在高位增长。某种程度上,这庞大的用户并不属于百度,而属于百度背后那些被无限链接的各类产品、站点与服务。百度的“大厦”本身就是由开放共享的元素所建成,是互联互通的结果。

这是搜索的宿命,它不像某些 APP 那样有一个垂直领域,它就是一种互联网上共享的、无阶级的、共通的平台,即便是百度自己的百家号、信息流,也属于被开放共享所链接的元素之一。

作为一个已经经历过近 30 年锤炼的互联网产品形态,搜索与中国互联网、与世界互联网有着深度的融合。尽管它还有做得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时间长河里的磨合本身就是财富,选择搜索,可能比用其他类型的互联网产品形态代替更为“安全”,毕竟,这个互联网上最不缺的可能就是坏心思。

至少,眼下的搜索只会在舆论声中变得更好,而不会更差。


搜索最好的开放,是让用户不再“专有”


大众评论对搜索所期望的开放共享、互联互通,从本质上说,是希望搜索成为某种用户不为其所专有的平台,这与上文百度本身就是由开放共享的元素建成有着一脉相承的意义——搜索用开放的心态链接所有,那么搜索的用户也自然而然不被划分阶级装入抽屉,而成为享有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这其实又回到了当初的那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网民”概念。

事实上,为什么大众会单单盯着搜索来说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事,是因为时至今日,大众心中唯一必须、应该、有责任做公共平台的只剩下搜索了。

前不久,抖音因为新用户登录权限的事连发多个声明直指腾讯微信方面的封杀,业界的反映与之前一边倒批判微信关起门来发展自己的产品不同,开始同情微信,不少人认为微信作为独立的移动互联网产品,本来就没有义务承担互联网公共平台的责任。

大众对微信的认知基本符合微信对自己的判断,不做所有人的“流量通路”,谋求社交产品的新发展,自主选择合作伙伴。

其他更不用说电商平台之类的,用户早已默认它们只对自身发展负责,不承担公共平台的职责。

而只有搜索例外,一直以来,大众从来没有放弃搜索应该是“公共平台”的想法,对应地,产品端也理所当然认为百度理应是他们可以共同使用的“流量通路”。多数对百度的不满和负面,说白了都是建立在百度是互联网公共平台的基本认知之上,整个移动互联网世界独一份。

这意味着,用户在使用百度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把自己当做百度的用户,而是当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民”,百度要对他们的互联网各种行为负一定的责任。

一旦百度表现出某些倾向自己的搜索规则,其实就好像是要把自由的用户变成自己的专有用户,这与大众基本认知冲突,势必造成社会舆论的反弹。而同样的事,社交、电商可以做,因为大众已经改掉了类似的认知。

由此,在搜索的开放特质下,成为整个移动互联网唯一被用户理所当然视为公共平台的“当事人”,百度建立的各种搜索规则仍然需要如履薄冰,在保证自身发展、促进移动互联网开放共享的同时,至少要保证不会造成用户“被专有”的错觉。

这是百度独有之幸,也是百度独有的压力。

声明:本文授权转自科技向令说,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CSDN 立场。

【END】



 热 文 推 荐 

调查了 71000 名开发者发现,JavaScript 最知名,Python 仍大势

☞ 一键 fxxk,代码修复神器拯救你

你的红包狂欢夜,互联网巨头们的流量争夺战

☞ 90 后首次成红包主力军;库克发拜年视频;小扎发文庆 Facebook 15周岁 | 极客头条

程序员给银行植入病毒,分 1300 次盗取 718 万,被判 10 年半!

☞ 互联网默认 996 工作制背后:被撕掉的焦虑遮羞布

☞ 年薪 10 万的程序员,如何积累人生的第一个 100 万?

print_r('点个好看吧!');
var_dump('点个好看吧!');
NSLog(@"点个好看吧!");
System.out.println("点个好看吧!");
console.log("点个好看吧!");
print("点个好看吧!");
printf("点个好看吧!");
cout << "点个好看吧!" << endl;
Console.WriteLine("点个好看吧!");
fmt.Println("点个好看吧!");
Response.Write("点个好看吧!");
alert("点个好看吧!")
echo "点个好看吧!"

点击“阅读原文”,打开 CSDN App 阅读更贴心!

喜欢就点击“好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